[78] 朱熹:《孟子集注·离娄下》,《四书章句集注》,第292页。
这可能是因为对哲学性或抽象性的偏好,令中国古人的概念语言被置于窄化的理解中,也即之前提及的,研究者通常更重视天道之类的抽象词汇,上表中日常使用的经验词汇则被排除在哲学讨论的范围之外。因为谈论存在问题的经验模型,如前所见,主要是同一运动者在整个圆周轨迹中进行终而复始的循环,典型如一气的聚散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描述空间容纳的包在以上表述中也具有价值修辞的意谓,那就是,道作为能包万物的空间,不仅是令万物成其所是的存在空间,也是不干涉万物,允许一切是非取舍的价值空间。不过,这一模型除被用于宗教想象,更体现在中国古人对精神活动的理解中,因此不仅认为有生理上的视觉、听觉,也认为存在精神上的视觉与听觉,尤其是指心的视听。二、模型化的身体现在,就从中国古人对身体及其相关项的描述说起。同时,从血缘看婚姻,重点不是性别伦理中表示主从关系的夫义妇听(《礼记·礼运》),而是血缘伦理中表示合作关系的兄爱弟敬,所以夫妻之间要如兄如弟。这种状态,首先意味着存在者可以彼此转化,如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庄子·寓言》)或以不同形相嬗也,终始若环(《淮南子·精神训》),这也被概括为物化。
1.感官对感官的描述被挪用为谈论其他问题的模型,首先就是对视觉与听觉的描述。而下文要重点谈论的就是关于某类用法的具体案例,以揭示经验词汇挪用于日常语义之外的模型作用。朱熹以合内外、物我之学评述程颢的仁学,认为后者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一句甚佳,不见有物,不见有我,只见其所当止也[58]。
继之者善也,出道则有用,元者善之长也。参见杨泽波:《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2期,第1页。76 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21、133页。这一说法奠定了早期儒家宇宙论的基础。
程颢有言: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须于道中与他分别出五常,若只是兼体,却只有四也。 摘要:自然是理解与阐释程颢仁学的重要观念。
31 对道德与自然的统一性的证明,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认为,在程颢的思想体系中,理虽然是至关重要的概念,体贴天理亦为其重视的工夫,但相比于理,仁才是程颢思想的核心[2]。80 程颢、程颐:《二程集》,第33页。李甦平则认为知觉论可以归于生意论,故程颢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万物一体为仁与生生不息为仁两个方面[5]。
[60]依此譬喻,四肢麻痹而不知痛痒,便是不仁。69 近年来,不少学者关注到生生观念在构建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方面的意义。而日月星辰亦自运行而不息,谓之无动可乎?但人不识有无动静尔。通过这种自然的工夫,人就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的定性境界。
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天地万物之理,即天地万物之自然趋势[28]。
以明觉与生生为导向,仁的自然品格得到了具体的展现,而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亦因此得到确立。然而识仁一语过于抽象,难以下手,朱熹也认为说得太广,学者难入[48],甚至让弟子未要看此,不如且就‘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做去[49]。
实际上,程颢所论识仁之识不是一种理智上的认识,而更多是体认或反身而诚,也就是诚者自诚、以敬存之,其为自家份内之事,故而是自然的工夫。程颢重圆融,其思想偏于强调一本、浑然、同体,然而程颐与朱熹等重分殊的儒者论及四德,亦多受前者影响。‘推测而知,如将些子火光逐些子照去推寻。[62]爱人、爱物非刻意为之,其完全出于仁心的自然呈现,而以物我之感应为基础,故而明觉是人的一种道德本能。首先,仁是人的固有之性,此性存于人心:仁者,人此者也。作者简介:单虹泽(1991—),男,天津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比较哲学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仁学传统,给予仁以形上学的解释[1]。
最后,自然表示工夫之简易。在相近的意义上,朱熹也指出:‘明睿所照,如个明镜在此,物来毕照。
明觉一语源自程颢对自私用智的批评,其云: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李承贵则将生生作为儒学的新本体,由此提出生生本体论。
必须看到,程颢以自然为中心的仁学思想对朱熹仁学与阳明仁学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仁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程颢论性不全是为了讲明人性善恶,亦在于通过其中的生意引出仁的自然品格,故生之谓性亦可视作生之谓仁,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40]。
我们认为,这个条理就是自然,其为理解与阐发程颢仁学的关键所在。生之谓性本为告子之说,孟子从人之性不同于物之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反驳。这些研究都为当今学界理解与诠释儒家生生观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个是统论一个仁之体[83]。
可见,在程颢那里,本体与工夫是通过自然贯穿起来的。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74页。
[59]不是说人与天地分割为二,更以自心体之,而是说仁心即天地之心,自心之化即为天地之化。5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721页。
所以无所不爱者,以其同体也。所以爱者,以其有此心也。
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39 程颢、程颐:《二程集》,第62、120页。基于自然的视域,程颢的仁学展开为二重面向:一是明觉,即通过仁心的自然呈现来沟通物我,实现生命的贯通和一体之境。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8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第一,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为生息无间、动静合一。
张岱年也说:‘生生即生而又生,亦即日新,这就是‘易即变化的内容。识得一个,便晓得其余个[79]。
[18]这相当于区分了先天本有的自然之性与后天形成的非自然之性。诚即本真、自然,它是天理的根本属性和人伦的最高标准。